輕松講起往事
本站訊 9月20日下午,在圖書館第二會議室舉辦了由林少華教授主講、主題為“‘孤獨的守護與超越’——從村上文學說開去”的講座。此次講座是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舉辦的“讀者活動月”的重頭戲之一,吸引眾師生前來學習。
林少華主要圍繞孤獨的兩個方面進行評述:守護與超越。在談論超越的同時,將內容進一步升華為“大丈夫的境界”。首先,林少華分別引用亞里士多德、弗朗西斯•培根等名人關于孤獨的言論:“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靈”、“有些人之所以寧愿孤獨,是因為在沒有友誼和仁愛的人群中生活”……并表示自己的反對:“明顯的,我既不是野獸也不是神靈。我生活的環(huán)境充滿友誼和仁愛。”在林少華看來,孤獨源于遺傳。他的祖父、父親將孤獨代代遺傳下來,使林少華從小便習慣獨來獨往,沒有與人親近的欲望。“看書是最孤獨的活動”。正因如此,林少華才會選擇在大學里教書,過“神仙般的日子”。
之后,林少華深情地回憶起過世的父母,全場寂靜無聲。“多少年,我不知孤獨,只是因為父母還在,我就像一只風箏,線牽在父母手里。他們就如同遠方天際的夕暉,陪伴著自己?,F在,我就是斷線的風箏,在沒有夕暉的天際里飄蕩。”接著,林少華列舉近代和現代的“孤獨之士”:屈原、辛棄疾、魯迅、徐志摩等等。他們有的是因為懷才不遇,有的是因為憂國憂民,還有的是因為感情問題而孤獨。無論原因是什么,“人世間幾乎無人不孤獨。孤獨是一種生命體驗。”
接下來,林少華結合村上春樹的個人經歷與主要作品表達對于孤獨的守護。村上春樹的作品前15年在表達暖色小資的孤獨,后15年走出個人心靈,開始審視體制問題。“這是高墻與雞蛋的對峙中雞蛋的孤獨。”由此,林少華引入中國社會的問題,他嚴肅地提出,大多數中國人之所以曾經不知孤獨,是因為缺乏自我意識。“要重新找回孤獨,就應該重新找回自我。”
講述完孤獨的守護后,林少華繼而談論超越孤獨。從城市中遍地的洗腳城開始,我們的社會不知何時變得愈加庸俗和低俗。“現在的學校,庸俗之風越來越濃,讀書之風越來越淡。”林教授對當今的社會現實表達出強烈的憤懣和擔憂,“我曾經告訴畢業(yè)生們,要拒絕平庸,拒絕庸俗。”林少華嚴肅地告誡在場聽眾“要有形而上學的精神追求”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。
最后,林少華以大丈夫的境界作結:“大丈夫是一種精神境界。在這個意義上,它甚至可以與性別無關——有此境界,女性也可以是大丈夫;無此境界,男性也可以是小女人。”
聽眾提問環(huán)節(jié),應聽眾要求,林少華耐心地向大家推薦了幾本體現出大丈夫境界的書籍:《西南聯大和中國現代知識分子》(謝勇著)、《最后20年》(陳寅恪著)等。
“我覺得林少華是一個理想主義者。經歷了無數歲月后仍能保持這樣純凈的心靈,并且孜孜不倦地教誨我們,令人十分敬佩。”演講結束后,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聽眾感慨道。
學生積極提問
編輯:系統管理員
責任編輯:系統管理員